澳客网页版|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,埃塞俄比亚选手打破赛会纪录
(导语)
10月20日上午,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澳客官网3万名选手参与了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(Tadese Legese)以2小时04分3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北京马拉松的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张德顺以2小时26分45秒获得女子组国内冠军,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,本届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也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热情,成为疫情后规模最大、影响力最广的一届北马。
赛事概况:规模空前,组织完善
2024北京马拉松由中国田径协会、北京市体育局联合主办,是国际田联金标赛事之一,今年恰逢北京马拉松创办40周年,组委会在赛事服务、赛道设计、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升级。
-
参赛规模创新高
本届赛事共有3万名选手参赛,其中全马选手2.5万人,健康跑(5公里)5000人,报名人数突破16万,中签率仅为18.7%,足见其热度,赛事吸引了包括基普乔格、贝克勒等在内的20余名世界顶尖选手,竞争激烈程度堪称历年之最。 -
赛道优化,凸显城市风貌
比赛起点仍设在天安门广场,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,赛道途经长安街、昆玉河、鸟巢等北京地标,全程平坦宽阔,有利于选手发挥,组委会还在沿途增设了8个音乐加油站和12个特色补给站,为选手提供能量胶、盐丸等专业补给。 -
科技赋能赛事管理
今年北马首次启用“AI人脸识别系统”,选手可通过无感检录快速入场,组委会联合华为提供了5G实时追踪技术,观众可通过手机APP查看选手实时位置和配速数据。
竞技亮点:埃塞俄比亚选手破纪录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:莱盖塞刷新赛会纪录
男子组争夺异常激烈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在30公里后突然加速,甩开卫冕冠军肯尼亚选手基普鲁托,最终以2小时04分32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(2小时07分06秒)大幅提升近3分钟,这一成绩也位列本年度世界马拉松第三好成绩。
莱盖塞赛后表示:“北京的气候和赛道条件非常完美,观众的热情给了我澳客巨大动力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他曾在2022年柏林马拉松跑出2小时01分39秒,此次虽未突破个人最佳,但展现了极强的战术执行力。
女子组:肯尼亚选手卫冕,张德顺创PB
女子组冠军由肯尼亚名将切普格蒂奇(Ruth Chepngetich)以2小时18分11秒夺得,这是她连续第二年在北京马拉松折桂,中国选手张德顺紧随其后,以2小时26分45秒获得第七名,并刷新个人最好成绩(PB)。
张德顺在赛后采访中坦言:“与顶尖选手同场竞技让我学到了很多,未来会继续突破自我。”她的表现也标志着中国女子马拉松正在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。
轮椅马拉松:中国选手包揽冠亚军
在轮椅组比赛中,中国选手李虎召以1小时28分16秒夺冠,队友代云强获得亚军,两人均表示,北马的无障碍设施完善,为残疾运动员提供了公平竞技的舞台。
全民参与:马拉松成城市节日
本届北马不仅是一场专业赛事,更成为全民健身的嘉年华。
-
特色跑团吸睛
赛事吸引了包括“抗癌跑团”“环保跑者”等数十个公益团体,白发马拉松团”由2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组成,年龄最大的选手82岁,展现了“终身运动”的理念。 -
市民热情助威
尽管清晨气温仅10℃,但沿途仍聚集了超过20万观众,中关村路段甚至有企业员工自发组成啦啦队,为选手击鼓呐喊,一位市民表示:“北马是北京的骄傲,我们每年都会来加油。” -
衍生经济效应
马拉松带动了周边消费,据组委会统计,赛事期间北京酒店预订量增长40%,运动装备销量翻倍,部分跑者还结合赛事打卡故宫、长城等景点,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。
保障与花絮:细节彰显温度
-
医疗救援零事故
组委会部署了200名医护人员、50辆救护车和20个移动医疗点,并首次引入无人机急救系统,确保选手安全,全程仅12人因轻微抽筋退赛,无严重意外。 -
环保举措获赞
赛事采用可降解号码布和环保奖牌,赛后清理的塑料瓶全部回收利用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评价:“北马为大型赛事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。” -
暖心瞬间
比赛中,一名跑者为搀扶抽筋的对手放弃个人成绩,获得组委会特别颁发的“体育精神奖”,多位选手身穿汉服、京剧服饰完赛,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。
未来展望:北马迈向更高目标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在闭幕式上表示,未来将争取把北马升级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,并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,2025年赛事计划增设“青少年迷你马拉松”,推动田径运动从娃娃抓起。
2024北京马拉松以高水平的竞技、完善的组织和全民参与的热情,再次证明了中国办赛能力的提升,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,更成为展示城市活力、传递健康理念的重要窗口,随着中国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,未来必将涌现更多“北马式”的经典赛事。
(全文共计2150字)
相关文章
最新评论